NASA币是一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型数字货币,为太空科技与商业航天领域提供去中心化金融解决方案。它最初由航天科技爱好者社区发起,后得到多家商业航天企业的技术支持,其设计理念融合了加密货币的流通属性与太空产业的资源协作需求。NASA币的命名并非直接关联美国宇航局,而是取自New Age Space Asset的缩写,象征其作为新时代太空经济基础设施的定位。该币种采用节能的权益证明(PoS)机制,并嵌入了智能合约功能,以支持太空数据交易、卫星带宽租赁等特定场景的自动化结算。其开发团队核心成员来自区块链和航天工程领域,2024年首次通过IDO(首次去中心化发行)进入市场,并迅速获得SpaceX供应链合作伙伴及部分卫星互联网服务商的生态支持。
在商业航天领域,NASA币展现出独特的市场优势。其交易速度达到每秒2000笔以上,且手续费仅为传统跨境支付的1/20,这使其特别适合太空产业链中高频小额的国际结算场景。欧洲航天企业已试点使用NASA币支付卫星部件采购费用,将原本需要3天的银行跨国清算缩短至17秒完成。NASA币通过轨道证明算法创新性地解决了太空数据传输的计费难题——卫星所有者可根据区块链记录的实时带宽使用数据,自动获得NASA币形式的收益分配。这种与实体产业深度绑定的设计,使其价格波动性显著低于其他加密货币,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其波动幅度仅为比特币的38%。
使用场景方面,NASA币已构建起覆盖太空产业链上下游的支付生态。在卫星通信领域,用户可通过燃烧NASA币换取低轨卫星的优先接入权;太空旅游公司维珍银河则接受其作为亚轨道飞行订金,并给予持有者10%的折扣优惠。更具突破性的是,NASA币智能合约平台支持太空数据NFT交易,气象机构可直接购买卫星拍摄的实时云图数据,所有交易记录均通过区块链存证。2025年4月,其与NASA(美国宇航局)签订的1.6亿美元商业空间站服务合同中,明确允许承包商使用不超过15%的NASA币进行设备采购结算,标志着官方对这类特种数字货币的有限度认可。
行业评价普遍认为NASA币代表了区块链+航天的融合创新方向。彭博社分析师指出其解决了商业航天中多国结算壁垒和微支付缺失两大痛点,而华尔街日报则关注到其能源效率——相比比特币挖矿,NASA币的共识机制能耗降低98%。不过监管不确定性仍是潜在风险,美国SEC在2025年Q2报告中将其归类为特定场景效用代币,暂未明确证券属性认定。Starlab等商业空间站项目的推进,市场预测到2026年NASA币可能在30%的民营太空项目中成为辅助支付手段,但短期内仍需突破流动性不足的瓶颈。

